查看原文
其他

教材推荐|管新潮、徐军著新核心翻译硕士(MTI)教材之《翻译技术》

翻译技术 交大外语 2021-03-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翻  译  技  术

Translation Technology


总主编   陶庆 李明


管新潮 徐军   著






 翻译技术 


什么是翻译技术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翻译服务——笔译服务要求”的定义,翻译技术是一系列由人工译者、校订者和审读者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帮助他们展开工作的工具的总称而从狭义视角来看,最为直接的翻译技术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它们直接服务于译文的生产。


在当今时代发展下,翻译技术的发展可谓呈顺风顺水之势。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100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而机器翻译也是国内翻译技术研究的最热门话题。


如何在实际操作用更好地运用翻译技术,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包含四项主要问题,即技术问题、应用问题、教学问题和研究问题




翻译技术


 内  容  提  要 


本书从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的区别、从局部到整体的考量、由内而外的学习路径这三个视角出发,介绍并描述了不同翻译技术的应用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第1章为全书概述;第2章至第6章分别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工程、语料库管理、术语管理和桌面出版,是本书较为独立而又系统描述具体翻译技术的章节;第7章至第9章分别涉及技术协作、智能翻译、翻译质量保证,是本书全面描述相关翻译技术在某一方面真实应用的章节。掌握第2章至第6章的相关内容,可明确提升对具体翻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第7章至第9章的相关内容,则是将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至全面优化应用的层次。


本书的适用读者是翻译技术的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相关的教师和学生等。


 前     言 


随着翻译技术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如翻译技术研发行业的日趋自信,垂直领域行业机器翻译应用的渐趋成熟,教育界MTI或BTI专业的迅速壮大,不同翻译技术形式的融合应用等,人们已逐渐感受到翻译技术理念的欠缺、研究的欠缺、教学的欠缺、应用的欠缺等。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翻译技术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翻译技术来自实践,无论是翻译实践还是技术实践,因此与现有的理论研究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两者之间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不仅如此,翻译技术与翻译专业教学之间也同样需要磨合,因为翻译技术的教学有其独特的技术逻辑和理念,绝非仅仅是了解了翻译技术的相关功能后就能够对翻译技术教学驾轻就熟的。而且翻译技术涉及种类之多,令人兼顾不暇,这就导致人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所有。请务必注意,计算机辅助翻译并非是翻译技术的全部,机器翻译同样也不能代表翻译技术本身,它们都是翻译技术中的若干种类,是翻译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若干环节。人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之所以最为熟知,是因为两者对译文的产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和作用。


翻译技术的构成是一个无限的概念。“无限”是指翻译技术的形式层出不穷,不同形式之间的融合永无止境。这一特性给教学和研究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也增加了很多的难点。例如,熟悉并掌握一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是否足够。其答案是否定多于肯定,因为不同的行业会侧重使用不同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欧洲的汽车行业主要使用Star Transit工具,而SDL Trados因其格式翻译处理的优势而备受其他行业的青睐。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过百种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面世,掌握所有的工具显然没有这个必要,但全面掌握一款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是必需的,可为不学自用其他工具打下牢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必须掌握不同工具之间的数据迁移知识。在一款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和数据迁移知识的辅助之下,可实现不同工具之间的无缝衔接。同样,计算机辅助翻译与机器翻译之间也存在数据迁移问题、两种翻译模式的融合问题;两种翻译技术模式下的技术与其他辅助技术之间的迁移和融合问题,等等。


总之,我们正面临着无数的问题,还有无数的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撰写本书的最直接目的就在于此: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本书的写作思路是以局部总概念为基础(第2章“计算机辅助翻译”、第3章“本地化翻译”、第4章“语料库管理”、第5章“术语管理”、第6章“桌面出版”),以翻译项目实施为线索(第7章“技术协作”、第8章“智能翻译”、第9章“翻译质量保证”),通过多层次、多路径的组合衔接,将各种翻译技术以突出主题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把各种翻译技术操作流程的说明作为下载内容提供给读者,意在均衡把握学习内容的规模。


因此,本书的特点有三:


第一,强调单一技术的内在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体现为单一技术内部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各功能的主次关系。一种翻译技术的技术理念是什么以及在这种技术之下各功能是以何种技术逻辑连接在一起的,这是理解和掌握一种技术的前提,也是实现技术的最佳场景化应用的前提。技术的呈现必须顾及翻译行为本身,也就是说,技术的内在合理性应该体现为技术对翻译的适应性,让翻译技术行为也融入其中,而不是对已有翻译行为的彻底改变。一种技术的存在价值或许就在于此。教学科研中的技术内在合理性,还必须考虑到译者主体性的变迁问题,即随着技术的强势出现,译者主体性受到削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理顺这一关系使其变得合理,是教学科研的重中之重。


第二,强调技术之间的可衔接性。这一可衔接性产生于翻译技术的最显著特点——多品种多类型。如何实现不同品种类型翻译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将直接关系到翻译项目的成效或成败。然而,翻译项目的类型也是品种繁多,两种类型的叠加将使可衔接性的完美实现存在诸多变数。因此,明确识别翻译项目的类型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行走在不同翻译技术之间的有效桥梁。类型的识别是首要,其次才是翻译技术的融入。融入翻译项目之中的翻译技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翻译技术。教学科研中的技术可衔接性首先在于关注不同技术之间实现衔接的数据迁移问题,即数据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对统计结果的可能影响;其次在于关注不同技术功能之间的衔接,即如何在具体任务的翻译工作流中恰如其中地嵌入相应的技术功能。


第三,强调技术自身的可拓展性。一种翻译技术是否具有可拓展性是判断其能否继续存在的标准,也即一种不具有可拓展性的翻译技术其存在的合理性将会受到质疑。翻译技术的可拓展性体现为技术的替代或是功能的增加两方面。前者是技术的彻底变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而后者是技术的增强型变化,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自我完善。当技术的自我完善受限于诸多边界条件之时,就有可能出现技术的替代。教学科研中的技术可拓展性,更多体现为技术的延伸,即当下问题的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利是否需要启动新技术或新功能方可予以解决。同时,它还体现为因技术能力的习得而掌握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适用于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或是其他相关领域的问题。技术的可拓展性可以持续延伸,最终成为解决问题的理念,这是教学科研环节中的关键。

 目      录 



翻  译  技  术

本书从狭义和广义翻译技术的区别、从局部到整体的考量、由内而外的学习路径这三个视角出发,介绍并描述了不同翻译技术的应用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


全书共分九章:第1章为全书概述;第2章至第6章分别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工程、语料库管理、术语管理和桌面出版,是本书较为独立而又系统描述具体翻译技术的章节;第7章至第9章分别涉及技术协作、智能翻译、翻译质量保证,是本书全面描述相关翻译技术在某一方面真实应用的章节。掌握第2章至第6章的相关内容,可明确提升对具体翻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第7章至第9章的相关内容,则是将翻译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至全面优化应用的层次。

本书的适用读者是翻译技术的爱好者、从业者以及相关的教师和学生等。

 读 者 推 荐 


1)每一章都有主题简介、教学设计,概念与核心知识点,技术应用的范围、原理、注意事项和疑难解答,实践案例展示分析,问题思考。


2)教学设计,从教学出发考虑


3)绝大部分实践案例都有配套流程图,对于理解整个操作过程非常有帮助。


扫描左侧二维码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育分社

官方微店购买




作者相关图书推荐

语料库与Python应用

本书以如何在语料库的教与学及其应用、语料库科研中习得Python能力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描述了Python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将内容组合成可有效助力于Python能力习得的三个层次。


一层次是掌握与语料库相关的基础性代码;第二层次是活学活用这些基础性代码;第三层次是以创新方式运用这些代码去解决与语料库相关的较为复杂的问题。Python是语料文本处理的利器,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方可充分理解其在特定领域内所呈现的特征,而本书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读者去运用这一“语言+技术”理念,其次才是Python技术本身。


本书的适用读者是那些设想从语料库中挖掘出更多信息的文科生、文科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

扫描左侧二维码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育分社

官方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